
大运河承载了古往今来无数厚重的记忆,由南至北,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这条最初开凿于春秋时期的水系,曾是水上交通重要枢纽,让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咏。特别是隋炀帝乘龙舟游大运河的典故,已经成为了极具政治、文化多层意味的符号。
建国后,政府多次对大运河进行清淤疏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首都功能定位与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明确,大运河通州段周边地区建起了市委、市政府机关办公楼群,以及一系列副中心配套功能区建筑。古老的大运河乘着时代春风,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被上上下下寄予了厚望。为了调整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也是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副中心选址“花落”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这是京津冀最具区位优势的交界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就这样顺势落在了大运河两岸。建设者们殚精竭虑,力图绘就最美的蓝图,其中,关注生态文明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运河作为目光聚焦之地,责无旁贷地践行起“两山”理论,为世人树立标杆。在大运河南岸,西边以东六环为界,南至京塘公路,有一处总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被建设者们骄傲地命名为“城市绿心”。这是创造绿水青山绝佳的生态样板。“十一”期间,城市绿心热热闹闹举办了“绿心绽放”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环境治理改善后的啾啾鸟语、丝丝清风,畅享愉悦的出行体验。
城市绿心总体结构表现为“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其中代表性的36景融合了24节气文化、地域文化、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被称为“一园逛四季”。老通州人可能都知道,这片美景环绕的地方曾是东方化工厂、第七造纸厂、东亚铝业的旧址,从开荒建厂到辉煌鼎盛,再到搬迁、蜕变、重生,“老厂”可谓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脚印。城市绿心通过复刻时光长廊的方式,将岁月痕迹与历史文化传承进行了完美融合,悄然藏身于蓝天白云、红花绿树掩映之下。
不仅是城市绿心,北首的运河商务区同样不忘把生态文明要求落实到极致,着力凸显“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一体化设计、建筑亲水性”理念。作为“高精尖”产业示范区,其秉持的相关理念在以往规划设计中是很难想象的。比如,在大运河源头岛和燃灯塔周边设置园林风貌的低密度水乡区,打造水城共融的秀美画卷。这些举措无不展现出首都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切实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持续发展、近自然生态修复养地的雄心。
建设者们的思绪还不止于此。如果说城市绿心、运河商务区体现了大尺度绿化,那么见缝插绿、留白增绿以及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院中一棵树”计划等,则更加注重群众身边的绿化。经由这“一大一小”,绿色休闲空间将得到有效拓展,大运河畔将迎来愈发绮丽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