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为什么改道六圩出江。运河以前由瓜洲出江的,为什么原有的河道不用要改道呢?那个年代规划大运河能通行2000吨驳船,弯道半径不得小于600米、枯水时水深3.2米、河底宽45米、流速不大于每秒1米、横向流速不大于每秒0.3米。公路与运河交叉,公路桥大梁底要在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有8米净空等要求。
58年3月相关单位,写了一份《大运河由瓦窑铺至长江口的线路查勘报告》。
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入江口方案:一,自瓦窑铺—倪庄—三里桥—施家桥—焦山(焦扬新线);二,瓦窑铺—倪庄—五台山—大水湾—焦山(焦扬旧线);三,利用原来的河线,即瓦窑铺—倪庄—五台山—大水湾—宝轮寺—扬子桥—瓜洲(瓜洲线)。比对后认为第一方案比较理想。与瓦窑铺—至瓜洲河线相比较,工程造价相差不大,地质条件基本相同,但前者航线顺直,比瓜洲线短12公里。而二、三方案中五台山至大水湾,沿河两岸民房多,拆迁量大,出土困难,弯道半径小,新建不久的解放桥要毁掉重建,以后市区运河上新建桥梁增加难度,第一方案则可避免,并为以后扬州市区向东发展留有余地,原河道(今古运河)依然为市内水运要道。
分析了长江镇江港、瓜洲口淤涨形势,放弃了第二方案,邵伯以南大运河主要为航运服务,最终选定瓦窑铺—都天庙直对焦山河线方案,就这样大运河自瓦窑铺向南平地开河至六圩都天庙入江,使扬州运河河线更加趋直,不再绕道瓜洲。新运河虽然向东移了,但距扬州市区仅2公里。
扬州大运河自淮安至长江口水位有落差,因此在整治扩建运河工程中,按照国家二级通航建筑物设计要求,1961年建成施桥船闸,1962年建成邵伯船闸,大运河说起来是一条河,淮安至邵伯船闸段主要由江都抽水站供水;邵伯船闸至施桥船闸由邵伯湖供水;施桥船闸下是江水。#扬州的人文历史##扬州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