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功能,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本文提出了大运河美学这一概念,将其区分为景观美学、文艺美学、生活美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大运河丰富的审美内涵,可以有效地推动新时代美育。它不仅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运河美学 景观美学 文艺美学 生活美学 美育
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中国有两千余年的运河史,特别是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外部世界,更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大运河不唯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功能,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大运河虽然流经不同区域,却形成了具有一定整体性和体系性的大运河文化,在此,我们提出大运河美学这一概念,以概括大运河文化的审美维度。
大运河美学以运河为载体,它涉及由运河建构的审美景观,历代中国人围绕运河生发的审美现象,创造的审美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思想。本文对大运河美学试做解析,并探讨大运河的美育价值。

大运河扬州段夜景 摄影/王芯克
一、大运河景观美学
处于东部平原的大运河,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沟连在一起。
运河行经区域,因纬度差异较大,自然环境多有不同,地形地貌富有变化,各地皆有独特的物种,以及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审美风貌。江南水乡的绮丽温柔,北方平原的辽阔苍劲,各有其美。唐代中叶以前的广陵潮,至今仍如期而至的钱塘潮,“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气势骇人,极具壮阔之美。以动植而论,如扬州的琼花,在宋代驰名,韩琦作诗赞它“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太湖有“三宝”之称,即银鱼、梅鲚、白虾,享誉海内。北京通州大运河畔,在近年出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身影。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无锡的太湖、济宁的微山湖,皆风景秀丽,是运河沿线的重要风景区。
除了自然景观,运河景观更少不了人的参与。运河的修筑,轻妙地利用了自然河道与天然湖泊,体现出自然与人工的有机结合。为解决运河水源、地势落差等问题而设计建造的各种渠、坝、闸、堤、堰,运河上行驶的各种船、舰、舸、舫、舟,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机巧。运河沿途的村庄镇店、桥梁码头、亭台楼阁、寺院道观、园林建筑等,是有形可见的人工景观。它们的营构布置,依循特定的功能需要、审美原则和文化传统。以城市为例,苏州、扬州、杭州三城,皆属东南重镇,运河名城,但景观颇有不同,清人刘大观指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仅此一端,可见其余。需要指出的是,运河景观美学不唯具有地域性,也具有历史性,随时代发展而有变迁,其背后体现出的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属性。

大运河江苏淮安运南闸 摄影/王芯克
二、大运河文艺美学
千百年来,汩汩流淌的运河川流不息,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鳞次栉比,运行其间,商贾旅人,文人墨客,熙来攘往,周行其上。大运河推动了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繁华的市镇,也催生了无数诗词歌赋、书画戏曲等文艺作品。
大运河文艺至少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因应运河生活而产生的文艺作品,如运河歌谣、船工号子、手工技艺,与运河相关的传说、故事,主要流行于船工、脚夫以及运河两岸百姓之间。如船工号子,包括夯号、下桩号、纤夫号等,形式上一领众和,行腔自由灵活,旋律优美高亢,唱词内容大都根据旋律即兴编唱,直接抒发船工们的耳闻目见,鲜活地呈现了他们的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二是历代文人对于运河的题咏。隋唐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是人们出行最常经由的路线。文人士夫,或常驻运河城市,或四处为官,或周游天下,留下难以计数的运河题咏之作。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孟浩然、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刘长卿等,宋代词人欧阳修、晏殊、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姜䕫等,这些最知名的文人墨客,皆有题咏扬州之作。他们或描写运河风光,或抒发羁旅之愁,或对景凭吊,怀古伤时。其审美基调,常带着文人的伤感。

大运河江苏高邮盂城驿鼓楼 摄影/王芯克
三是繁荣于运河城市的市民文艺。自宋代以来,开封、杭州、北京等运河城市,相继成为国都,与此前的京城不同的是,它们既是政治中心,亦是商业中心。运河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市井文化的兴盛。服务于市民阶层的文艺形式大放异彩,说书、唱曲、杂剧、杂耍、讲笑话、皮影、马戏等,不唯形式繁多,而且数量庞大,活跃于勾栏瓦舍之中。《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扬州画舫录》等著作,对此有详细记载。元明杂剧、明清小说、戏曲等文艺的崛起,无疑得益于运河。大运河文化透出浓厚的商业性和市井性,大运河市民文艺以通俗性和娱乐性为审美主调。
四是由运河城市衍生出的文人艺术。大运河文化固然以市井性为主调,文人阶层却有着深度的介入,士人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不乏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提升了市井文艺的品位,也扩大了文人阶层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扬州为例,彼时的扬州携运河之便,乃盐商汇聚之所,富甲天下。众多盐商喜好风雅,结交士人,资助文化,是重要的艺术赞助人。由此之故,文人亦好攀附富商。孔尚任提到,“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于此”。著名的“扬州八怪”,就与盐商关系密切。此类文人艺术,与运河便有着密切的关联了。
五是由运河区域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明清时期,江浙乃人文荟萃之地,生长于运河区域的文人,数量庞大,如明代高启、徐祯卿、王世贞、唐顺之、归有光、张岱、徐霞客、吴承恩、冯梦龙、凌濛初等,吴门画派的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祝允明、徐渭等人,其籍贯皆在运河区域。现当代作家艺术家群落中,运河区域的亦复不少。他们的作品里面,呈现出运河文化的某些审美共性,值得深入探讨。
尽管以上五个层面涵盖的内容已极为丰富,但由于大运河文化的辐射区域甚广,大运河文艺的外延或许不止于此,我们对大运河文艺美学的研究,就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扬州的雕版印刷 摄影/王芯克
三、大运河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涉及衣、食、住、行、娱等方方面面。运河沿线,南北商品骈集,经济相对富足,消费能力很强,所以其日常生活相比其他地区更为丰富精彩,逐新趋异、追求时尚等消费文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以服饰而论,所谓衣冠文物,古代礼法社会,强调以服饰区别社会身份。在孟元老的笔下,东京城内各色人等,无论卖药算卦,还是乞丐,皆有固定衣服,“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明初法教森严,官民的服饰、房舍、鞍马等日常用度各有等差,体现出尊卑贵贱。明代中后期,运河区域经济发达,越礼逾制,竞相侈靡,大商巨贾自不待言,贩夫走卒,屠沽倡优,“戴貂衣绣,炫丽矜奇”。他如居室、日用器具等,亦复如是。
饮食是大运河文化中值得关注的事象。运河沿线,各地物产有所不同,口味有所偏嗜,形成不同特色的饮食。不同地域的食材厨艺,又通过运河相互交流,并与当地融合创新,形成杭帮菜、淮扬菜、徐州菜、天津菜等不同菜系。比如,运河区域的山东鲁菜,一方面受到山陕商人的影响,接受山陕饮食的做法;另一方面吸纳扬州宴席特色,将燕窝、鱼翅等作为食材,提炼出“适中调和”的烹饪原理,体现出运河文化的融合性。再者,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亦呈现出某些差异性与交融性,值得深入探讨。

扬州邵伯老街居民在包粽子 摄影/王芯克
岁时节日调整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古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皇帝还是平民,皆要“过节”。除了敬天祭祖的相关仪式,节日很重要的内容是游赏娱乐,举行各种竞技活动。《东京梦华录》用半部书的篇幅,介绍了从正月初一到除夕的民俗活动,运河城市相关史志、笔记小说之中,都有大量篇幅介绍相关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呈现出有同有异的审美面貌。如《扬州画舫录》载:“画舫有市有会,春为梅花、桃花二市,夏为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为桂花、芙蓉二市;又正月财神会市,三月清明市,五月龙船市,六月观音香市,七月盂兰市,九月重阳市。每市,游人多,船价数倍。”如此之多的花市,或乃扬州节日美学的一个特色。
通过以上简约的梳理,可知大运河美学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他如民俗美学、宗教美学等,都可包含在内。大运河美学是中华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大运河美学,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大运河同样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学习并体验大运河文化,能够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获得历史文化知识;大运河绚烂多姿的各种景观,让人悦目会心,获得审美享受;大运河丰富精彩的文艺美学和生活美学,更能让我们领略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