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故事以一封信开始,同样以这封信收尾,形成了一个闭环,就像最终大运河申遗成功一样完美。1900年,意大利人马福德受马可波罗的传记影响爱上了中国,通过服兵役来到中国。在运河边上的风起淀,遇上在河边洗衣的美丽的中国女子秦如玉,从而一见钟情。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马福德所在的八国联军一会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交战、一会又和打清政府打,战火不断,马福德在战争中受了伤,子弹打碎了他的胫骨,他不知道能否在战争中活下来,于是给远在意大利的家人去了一封决别信。他厌恶战争,不想做侵略者,他想像马可波罗一样游遍运河,他更深深爱着中国姑娘秦如玉。于是在养伤期间,他从部队偷偷溜走去找秦怀玉,竟然成功躲过义和团和清政府,找到了秦如玉,在他的不懈追求下两人相爱并结婚生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马福德一家流落到北京通州蛮子营,他隐姓埋名,蓄胡子、留辫子、对外宣称是来自西域的骆驼客,靠渡船拉纤养家,虽然辛苦但是幸福的生活了三十多年。后来日本侵华时,秦如玉为了保护孙女被日本人的狗咬死了,马福德一人一枪杀了十多个鬼子给如玉报了仇,但最终自己也为日本人所杀。
马福德并不知道是他哥哥小波罗收到信后,为了寻找他次年也从意大利来到中国,雇了一行人从无锡登船沿运河逆流北上,寻着马可波罗的足迹,一路游览运河风光,领略着沿岸风土人情,访名胜古迹,暗里寻找弟弟的踪迹。小波罗的运河之行并不顺利,先是在途中遇到了义和团纠缠,船夫老夏怕受洋大人连累谎称修船将小波罗一行骗下船,随后弃他们而去,老夏的徒弟还偷走了小波罗的记事本。小波罗一行只好重新找船上路,后来小波罗又在快到运河终点时不幸被义和团所伤,最终几经波折医治无效死在途中,密封着着弟弟的信件的手杖也遗失在河中。临死之前小波罗把他的财产送给了跟他一起北上的朋友,罗盘和怀表给了脚夫邵常来、记事本给了翻译谢平遥、照相机给了保镖孙过程。
百年后,谢平遥的后辈谢望和在北京开了一家影视制作公司,时值大运河申遗,他准备拍一部反映运河前世今生的纪录片《大河谭》,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谢望和不仅在艺术上遭遇了瓶颈,且资金上也遇到了困难,而且由于运河申遗项目被搁置先前答应投资的电视台变卦了。网上孙宴临拍摄的一组关于运河的照片让谢望和在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他想找孙宴临参与录制《大河谭》但遭到拒绝。孙宴临正是孙过程的后人,小波罗的那款照相机让孙家后人与摄影结下了缘,孙宴临拍摄大运河的照片,而其中的素材正是脚夫邵常来的后人邵秉义还有秉义大婚的儿子邵星池,邵常来在护送小波罗后自己盘了条船,他的后人世代以跑船为生,罗盘一直作为传家之宝流传下来。谢望和了解到孙宴临在淮阴教书,于是决定去淮阴面见孙宴临寻求帮助,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两人相知相爱,孙宴临不仅帮助录制《大河谭》,出资支持节目制作,还帮着谢望和找节目素材,她联系了照片的原型邵氏父子,还有收藏民间老物件的“小博物馆”连锁客栈老总周海阔(周海阔其实是小轮子的后人),在“小博物馆”客栈几人相聚,奇妙的缘份把几个人聚集一堂,几人互诉着运河与自己家族的故事,但年代久远,祖先的事迹只留下只言片语,他们并不清楚他们的祖先曾一同沿运河逆流北上。在聚会过程中,周海阔接到考古学家胡念之的拜访,原来胡念之在探访小博物馆时发现了一封信,那封信正是马福德写给家里的决别信,马福德是他是太姥爷,当看到信中的落款“马福德”后引发了他对先祖的联想。几人听胡念之讲了马福德的故事,也引发了他们对各自祖先的思考,运河的前世今生似乎更加清晰了。不久后大运河申遗成功,《大河谭》节目再次获得了投资,故事就此结束。
就如原文所说:一条河活了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百年前几人的祖先随小波罗沿运河北上,百年后他们又因运河结缘聚在一起。
在《北上》中你可以了解到水上人家的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感受到那种在船上被早餐船的叫卖声喊醒的人间烟火气;能从千奇百怪、各种船只铺满河面、蜗牛般移动,排队过闸口的这种盛大场景中感受到曾经运河的辉煌;也可以在逆流而上的旅程中感受到晚清末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略下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如草芥的残酷现实。运河不语,却流趟千古,记录了一段段历史,见证了祖祖辈辈的人生,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