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和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邱志荣主编,集聚市内外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学者最新浙东运河文化研究成果,命名为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专辑的《中国鉴湖》第八辑,经过近2年的选题、研究、编辑后,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出版发行。它的出版,标志着浙东运河文化的理论研究,进入到多学科合作创新的新阶段。

《中国鉴湖》第八辑
《中国鉴湖》第八辑以水利文化研究为基础,开设特稿、课题研究、浙东水利、运河文化等7个专栏,收录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浙江省社科院、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47篇,以及专论7篇、评论10篇,共计63.85万字,多学科、多领域、全方位地研究浙东运河文化,取得了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例如: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撰写的《论越国山阴故水道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从水利专业论证山阴故水道是兴建于2500年前越王句践时期的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浙东运河的前身和标志性河段。“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越国时期,是为复兴基地的交通枢纽;东汉以降与“境绝利溥,莫如鉴湖”河湖一体;延续至今仍是纤道蜿蜒,舟船辐辏,通江达海,好运天下。
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徐淑华的最新研究成果《唐五代时期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互动关联研究》,从交通专业论证了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关系,是通过兴起的明州港、畅达的区域内外和海上贸易商路、繁盛的区域经济以及与浙东地方社会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初始的互动关联,证明了浙东运河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隋唐运河的纽带运河。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孙竞昊的历史学论文《浅谈大运河的旅游文化遗产》,聚焦于明清时期有“江北小苏州”之称的北方运河城市济宁别具一格的旅游文化,论证了来自江南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因素在构建济宁的物质景观、人文精神、社会成分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这个意义上,得出了济宁在明清时代或者中华帝国晚期是一座“南方化”城市的结论。
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张环宙的地理学论文《大运河建设成为国家文化地标的战略思考》,在论证国家文化地标的重要性,大运河国家文化地标的本质特征,以及大运河建设成为国家文化地标的主要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运河打造国家文化地标的战略考量,使浙东运河等不同区域的大运河建设定位,从区域性文化工程提升到国家文化地标工程的高度,进一步探索了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建设和浙东运河文化研究创新的方向。

《中国鉴湖》1-8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