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运河文库 > 正文

溯源运河历史 展现城市文明

        同样介绍一个人、一处景、一件物事、一段历史,有的人讲来干枯乏味,令人昏昏欲睡,而有的人讲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讲述者不同,呈现的方式不同,给受众的感觉天差地别。毫无疑问,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讲述者,由其编著的《伟大的中国大运河》用简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着大运河的今昔。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剪裁,每一言每一语,每一帧每一幅都切中读者的审美。

  于很多读者而言,这本书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沉不只是因为书本的分量和手感,更是因为历史的厚重。全书从世界的运河讲到中国的大运河,从2500余年前春秋时期开凿的古邗沟讲到“诗路”雅意绵延至今的浙东运河。在谋篇布局上,以大运河的十大河段为叙事脉络,将全书分为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卫河(永济渠)、通济渠、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十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列出不同河段两岸极具代表性的城市、风物及人文胜迹,更有文物、地图、照片、示意图等作为辅证。还穿插文人吟咏的诗句,使得运河的气韵更显灵动,仿佛它是活的一般。不知不觉,将人从现实中剥离开来,带回到几百上千年前,得以看见运河两岸的风光和场景,伴随着闹与静、盛与衰的演绎,走过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

        如果将读者比作游客,《伟大的中国大运河》好比是一张描述详尽的导览图,标记着运河边上值得一观的景点;又似一个口才极好的导游,将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娓娓道来。有意思的是,书中的许多知识我们此前并不了解,却没有丁点儿的生疏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小时候听隔壁学识渊博的长者讲故事,讲关于一条河的历史,讲河道两边的四时风光,讲过去曾经发生的故事,讲它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改变……

  书中不同篇章的内容自成体系,但又不是完全割裂。正如书的序言里所写:“本书将大运河沿岸的18座城市串珠成线,从河段演变、城市历史、地貌建筑、水利科技、文化遗产等角度,展现了中国大运河多样的风土人情、深厚的历史底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某种意义上来说,《伟大的中国大运河》借着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为我们呈现了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中华历史和城市文明的缩影。而且这缩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有过去,有现在,有沿革,有变迁,有底蕴,有特色。

  就文章的体裁而言,《伟大的中国大运河》当属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文字朴实无华,没有故弄玄虚的味道,而是基于客观事实进行科普与阐述。

  河流是阻隔交通的屏障,也是连接两岸的纽带,还常常是文明的起源之地。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以来,传统村镇的选址几乎都与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之源。民间有句俗语,叫作“要想富,先修路”。在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汽车,交通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古代,舟楫是人们出行、运输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船只来说,有一条宽广无垠、四通八达的河流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例如书中提到的浙东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西起杭州西兴,东至宁波甬江入海口,全长250余公里,将内陆的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为推动中外商贸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浙东何以繁华?便利的水运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着非凡的意义与作用。据说,浙东运河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200公里航道,被称为“当代正在使用的活态的交通博物馆”。大运河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何其重要,难怪皮日休在《汴河怀古》组诗其中一首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电话(TEL):86-514-87976982 传真(FAX):86-514-87311374
Copyright © 2020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